推广 热搜: 2025  2024  江西庐山  江西移动  江西地图  江西省简称  江西水利职业学院  江西大学  江西省会是哪个城市  江西丰城 

纸页上不肯熄灭的微光

   日期:2025-07-06     来源: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缴费入口    作者:江西科技师范大学    浏览:283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<!--enorth cms news protect start--><!-- image template start -->

  《秋灯琐忆》

  蒋坦 著 朱隐山 译注

  天津人民出版社

  翻开《秋灯琐忆》,像是误入一间江南老宅的庭院。阳光透过纸窗,落在泛黄的书页上,字里行间浮动着旧年的尘埃。蒋坦笔下的秋芙,不是史册里端庄的“蒋门关氏”,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——会为枯梅落泪,会蘸露水在蕉叶上题诗,会在雨天笑着折一枝芭蕉叶顶在头上遮雨。

  这般鲜活,这般近人。

  清人蒋坦写下这本回忆录时,未必想过它会穿越170余年光阴,落在今人案头。书里不见家国大义,没有惊心动魄,只有他与妻子秋芙二十年间的寻常日子:种梅养鹤,煮茶听雨,修葺篱笆,侍弄花草。琐碎如檐下滴雨,却又晶莹剔透。

  秋芙是个妙人。她爱花,也惜花。梅树枯萎,“秋芙顾之而泣”,蒋坦默默将它埋于阶下。她喜欢芭蕉,亲手种下。一场风雨后,蒋坦在叶上戏题:“是谁多事种芭蕉?早也潇潇,晚也潇潇!”秋芙见了,提笔续写:“是君心绪太无聊,种了芭蕉,又怨芭蕉。”这蕉叶上的唱和,是夫妻间特有的俏皮,带着草木的清气,比任何华章锦句都更动人。后来芭蕉被风雨摧残,秋芙说:“此是断肠草,种之无益。”语气里的惋惜,如同失去一位故人。这哪里是写草木,分明是写两颗草木般自然舒展的心。

  他们的日子清贫。书中常有“囊中羞涩”的窘迫,但从不失诗意。秋芙在灯下补衣,蒋坦看着,觉得“天孙织锦”也不过如此。他们用梅花雪水煮茶,在西湖边赁屋而居,对着满湖荷花,秋芙说:“但使此花享尽人间清福。”清贫里的丰盈,是精神的自足。秋芙擅琴,却不肯轻易抚弄,只在情之所至时,让琴声自然流淌。她不施脂粉,蒋坦说:“以君才情,岂屑为此?”她的美是内在的光芒,照亮了日常的黯淡。

  然而,生活的风雨岂会因诗意而绕行?太平天国的烽火渐近杭州,书中字句骤然沉重。“乱离之世,人命如草芥”,他们被迫流离,清贫安稳的日子被粗暴撕碎。秋芙病逝于颠沛之中,蒋坦的笔触沉痛而克制。他写秋芙临终前“神志湛然”,只嘱他“善为之”。没有嚎啕,没有渲染,只有巨大的空寂与隐忍的悲凉。这空寂,比哭喊更令人窒息。芭蕉枯了,梅树死了,那个在蕉叶上题诗、在灯下补衣的人,也永远离开了。蒋坦在书末叹息:“回思前事,恍然如梦。”这“梦”里有过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与至情至性。

  朱隐山的译文,是为这册古书点起的一盏温润的灯。他拂去岁月积尘,让文字恢复原本的肌理与呼吸。注释不堆砌考据,只在必要处轻轻一点,如同向导在幽径旁低声提示,不惊扰读者的沉浸。原书的素雅气质得以保全,蒋坦与秋芙的身影依旧清晰如昨。

  《秋灯琐忆》的珍贵,不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多么完美的乌托邦,而在于它展示了如何在平凡甚至困顿中,活出生命的质地与光辉。秋芙种芭蕉、惜梅花、灯下补衣、素面相对,这些行为本身,就是一种对抗生活粗粝的方式。蒋坦记录它们,则是另一种更为深沉的对抗——对抗遗忘,对抗时间粗暴的抹杀。书中那“柴米油盐里的诗心”,并非刻意附庸风雅,而是将日常生活本身,过成一首不事雕琢的诗。

  合上书页,庭院里的光影似乎还摇曳在眼前。蒋坦与秋芙早已远去,但那些种梅养鹤、蕉叶题诗的光景,却在纸上留下恒久的温度。它提醒我们,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,还有另一种微小而坚韧的力量——那是素面相对的真情,是柴米油盐里的诗意,是芭蕉枯死、斯人已逝后,留在纸页上不肯熄灭的微光。

  这份微光,足以照亮每一个愿意俯身阅读的人。

  □ 孤舟

 
标签: 江西萍乡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