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伴暖》
马金莲 著
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
马金莲的小说宛如一朵散发着质朴芬芳的雏菊,以其独有的细腻与温情,钩沉出了属于自己故土的独特气息。读她的小说集《伴暖》,仿若踏入了一个陌生的异域世界,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庄。一些极具地方色彩的日常点滴,经她的书写焕发出别样的光芒,展现出人性至纯至善的一面。
作者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让人折服,她笔下的画面无比生动。比如《碎媳妇》中对乡村厨房的描写:“土灶台上黑黢黢的,大铁锅稳稳架着,锅盖边缘凝着一圈白花花的水汽。灶膛里的火舌舔舐着锅底,噼里啪啦的柴火爆响,火星子时不时蹦出来,溅在地上……”寥寥数语,一个烟火气息十足的乡村厨房便跃然纸上,读者仿若能闻到那柴火燃烧的烟火味,触摸到案板上洋芋的清凉。这种细节描写并非简单堆砌,而是巧妙地融入故事,为塑造人物、推动情节服务。在《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》里,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,在大缸前忙碌,双手浸在冰冷的水里,仔细清洗着白菜,寒风中,她的发丝凌乱,脸颊冻得通红,可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倔强与温柔。这一画面,让无数读者眼眶湿润。马金莲没有直白地诉说母爱的伟大,而是通过平凡的日常,让母爱如涓涓暖流,淌入读者心间。
《伴暖》常常于平淡中见波澜,在细微处现深情。像《老人与窑》,讲述一位老人与陪伴他大半辈子的窑洞的故事。窑洞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破旧的住所,但在老人心里,那是他的根,承载着一生的回忆。从年轻时欢欢喜喜地搬进窑洞,到岁月流逝,窑洞破败,墙壁剥落,窑顶漏雨,老人始终不舍离去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,描绘出老人在窑洞里度过的一个个日夜。当面临窑洞可能被拆除的命运时,老人的那种落寞和坚守,令人动容。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,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,只是一个老人与一座窑洞的羁绊,却让我们看到了岁月的沧桑、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家园深深的执念。
在叙事结构上,作者不追求华丽复杂的架构,多采用线性叙事,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,娓娓道来。《上学路上》以孩子上学的一天为线索,从清晨起床、穿衣洗漱,到迎着朝阳踏上蜿蜒的小路,途中遇到的小伙伴、碰到的小插曲,再到学校里的点点滴滴,一气呵成。这种叙事方式,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一同经历,感同身受,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。
作品语言风格质朴自然,不避俗语,富含浓浓的乡土气息。作者运用大量方言,不仅没有造成阅读障碍,反而为作品增添了鲜活与真实。“咥饭咧”“谝传呢”“麻达咧”等方言词汇,从人物口中说出,仿佛让人置身于西北广袤的黄土地上,与乡亲们面对面交谈。在描写景物时,同样信手拈来,“洋芋花开赛牡丹,蓝格莹莹的,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头,把个田埂都映得鲜亮”,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,用接地气的语言描绘出乡村美景,读来亲切可人,质朴中透着灵动,恍若一树绿叶在不断招摇,让久居城市的人心驰神往。如果说李娟的阿勒泰是辽远且盛大的话,马金莲的乡村则是朴素又有血有肉有细节。
全书没有宏大的叙事,没有跌宕的情节,马金莲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、对人性的洞察,用细腻的白描笔触,勾勒出一个个温情满满的人间故事。在这里,我看到了平凡人的伟大,看到了生活的本真与美好,也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。有这本书的陪伴,日子也变得温暖了。
□ 刘臻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