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在心里种花,人生才不会荒芜》
包利民 著
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
《在心里种花,人生才不会荒芜》是作家包利民的最新散文集,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60余篇散文作品。散文集分为五大篇章,作者通过细腻的生活叙事与深刻的心灵对话,构建了一套温暖的精神疗愈体系。
作品以质朴温润的文字记录生活点滴,在平凡中发现诗意,在细微处体悟人生。在《生命中的那些遇见》中,作者记录了人生旅途中温馨的邂逅:一个还钱的乞丐女孩、一位沉浸在旅途风景的盲人、好心指路的烟摊大哥。这些微小的善意,展现了人性的美好。《三米目光》以“目光的长度”为线索,通过老大娘的守护、祖母的辨认、室友的想象,将“两三米”的短促目光升华为跨越岁月的长情,暗喻最真挚的关怀往往诞生于方寸之间。《一个母亲的时间表》勾勒出一位母亲跌宕起伏的一生,从育儿期的憧憬、创业时的自省,到丧子后的思念,最终升华为对生命的豁达微笑,这种将宏大生命史诗浓缩于日常时刻的写法,让母爱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力量。面对生命中的困境与伤痛,《在疼痛里开花》告诉我们,最深的治愈往往来自陌生人之间不期而遇的温暖,而生命的韧性,就是在疼痛中依然能够绽放如花。
在语言表达上,作者擅长运用诗意的意象。《开门的声音》里,作者将“门”这一日常物象升华为生命的隐喻,通过“开门的声音”记录三段不同的人生故事。文章以第二人称的亲切叙述开篇,继而转入第一人称的亲身经历,最后以第三人称的他者故事作结,形成“你—我—他”的递进结构,巧妙地将个体经验扩展为普遍的人生哲思。结尾处将开门声与四季更迭、自然律动相呼应,让抽象的人生选择具象化为可听可感的生命韵律。
结构上,作品短小精悍却意蕴悠长。《闻钟》以钟声为线索,构筑了一场由实入虚的心灵之旅。从第一声“如露珠倏然滑落”到108下钟鸣的韵律变化,继而转入对钟声的文化想象,串联起从古诗意象到寒山夜钟的千年回响;最后在都市寺院的静默铜钟前,完成“无声之声”的禅意升华。作者将对钟声的期待升华为对生命顿悟的等待,让古老的钟鸣成为照见内心的明镜。这种叙事结构,与当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相契合,却又在每个片段中埋藏深意,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感悟。
情感表达方面,作者保持着克制的抒情风格。在《我的童年,你的手心》里,作者写童年时与二姐相处的点滴往事,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。文章以“手”为情感载体,通过走错家门时的温暖援手、病中复健时的坚定牵引、挨打时的拼命保护等细节,将姐弟之情具象化为掌心的温度。作者善用留白艺术,让读者在“脖子上都是汗水”的背影、“气得直哭也不打我”的隐忍中,感受到最质朴的亲情。
作品既有生活的质感,又不失文学的韵味;既能引发大众共鸣,又能给予思想启迪。读罢本书,像是完成了一次温暖的精神播种。它用最质朴的文字构筑起丰盈的心灵花园,是对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,对人间温情的细腻描摹,对生命困境的智慧观照。书的封面上写着:“人生真正的美好在于:你有一颗丰盈的心。只有在心里种花,才能从容抵御时间所有的荒芜。”我想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人生真谛,愿我们都能在心里种下一片花园,让生命始终有春天。
□ 孟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