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佳惠子 通讯员张睿)初夏,定南县老城镇的万亩闽楠基地一片葱茏,林间,几头小牛悠闲地吃着杂草和灌木叶。
“可别小看这些牛,它们可是我们的‘免费劳动力’。”基地负责人张文华手持皮尺,测量着树围。他介绍,基地采用“林下养牛、以牛养林”的复合型绿色发展模式,不仅为牛提供了天然草料,牛粪还能滋养土壤,促进林木生长。
十年前,这片山地还是典型的低质低效林,土壤贫瘠、树种杂乱,每年亩均产值不足200元。“过去,种樟树、桂花连续失败,村民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管护。”张文华回忆道。
曾经从事稀土生意的张文华,在事业转型之际,毅然流转承包下这块山地。在省林科院专家团队指导下,通过“测土配方施肥+梯田整地”方式对土壤进行改良,再引进闽楠苗木,利用其根系固氮特性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。事实证明,他成功了。
截至目前,该基地总面积达1.25万亩,种植闽楠60多万株,成活率达98%,总产值达18亿元,成为全国规模居前的闽楠基地。
不仅如此,基地通过“林牧循环”模式,让每亩林地综合产值有效提升。以每百亩林地投放7头牛的标准,基地可养殖700余头牛,不仅节省了90%以上人工除草、施肥等抚育成本,也减少了近50%养殖成本,实现互利共赢。
为支持闽楠产业发展,定南县创新推出“小微产权分割登记”政策,客户认购5株闽楠(约0.1亩)以上即可办理不动产权证。认购的闽楠可继续留在基地,按每年每株30元的标准,委托基地代为管理。此外,客户还可通过闽楠交易微信小程序进行转售,目前,交易流水量已达上万株,真正实现“不砍树也能致富”的绿色循环经济目标。
闽楠基地的发展,深刻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。张文华介绍,通过土地流转,基地一次性支付了50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,带动1000多户农户参与基地劳务和建设,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。同时,公司定期组织林业大户和脱贫户参加闽楠造林技术培训,帮助他们提升技能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。
“闽楠产业的发展,生动诠释了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理念,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径,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,也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。”定南县林业局局长赖旭阳表示,下一步,定南县将积极探索“林业+旅游”模式,开发森林康养、生态观光等项目,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