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赣鄱大地,沃野千里。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江西,不仅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,也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。
近年来,省人大常委会结合人大职责,以法治护航、以监督提效、以民智聚力,在粮食安全、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业产业升级等领域“深耕细作”,为江西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。
护粮仓:法治护航粮食安全
2023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,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。
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,省人大常委会加快粮食安全领域立法步伐,陆续制定《江西省粮食流通条例》《江西省自然资源监督检查条例》,修订《江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》,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粮食流通管理制度体系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促进现代种业发展,确保粮食安全。
继2024年开展粮食安全专题询问后,今年,省人大常委会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监督内容,将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。
“过去田块小、路也窄,收割机开不进来,每年割稻子都要请很多人帮忙,自己也累得脱层皮。如今,田成片、渠相连、路相通,全程机械化作业,种粮底气更足了!”说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变化,南昌县种粮大户梁美洪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94.35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75.8%。江西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。
一个个建议、一桩桩实事,见证了省人大常委会为守住管好“赣鄱粮仓”,持续巩固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的实干担当。
强引擎:专项监督激活产业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
秉纲而目自张。省人大常委会紧握这一“总抓手”,连续多年开展乡村振兴赣鄱行监督活动。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种业振兴,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绿色品牌兴农……每次活动的主题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江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,每次活动都形成了“调研—监督—整改—评估”的闭环,确保监督实效——
助力农业品牌建设见成效:赣南脐橙、崇仁麻鸡、泰和乌鸡等8个品牌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;乐安竹笋、赣南脐橙、婺源绿茶、南丰蜜橘、狗牯脑茶等12个产品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清单。
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壮大: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147家,在国内主板上市6家;培育了稻米、油料、果蔬、畜牧、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、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,全省134个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。
紧盯农民群众增收: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73元,增长6.2%,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1.9个百分点。
一组组翔实数据、一项项经验成果,刻下了省人大常委会助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。
聚民心:田间地头架起“连心桥”
省人大常委会自觉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人大工作实践。近年来,创新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和农民贴心人工作机制,在全省11个设区的市,设立13个乡村振兴联系点,聘任100位农民贴心人,推动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、察民情、聚民智。
为改善老家村庄的面貌,农民贴心人戴明良退休后回到鹰潭市月湖区化溪村,带领村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。他先后垫资硬化道路2.5公里,砌筑排水沟1000多米,清除各种陈年垃圾50余吨,拆除旱厕、猪牛栏1000多平方米,还办起开心农场和农家乐餐馆,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8年的4500元提高到如今的2.28万元。
在吉水县水南镇,“屋场夜话”的传统保留至今。
时间回拨至数年前,20余名村民围坐讨论腐竹产业发展。镇人大代表、农民贴心人杨天义当场记录诉求,次日便协调县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指导食品生产许可证认证。如今,全镇有1000余人参与腐竹生产销售,2000余户种植水南大豆,2024年总产值达8000余万元,成为群众就近就业、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。
通过农民贴心人和“乡村振兴联系点”机制,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创新发展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,让出台的政策沾泥土、贴实际,激活了基层民主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沃野千里生机勃,重任万担再奋蹄。新起点上,省人大常委会正以“走在前、勇争先、善作为”的砥砺担当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助力谱写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新篇章。
李华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卞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