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静
在全省“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”江西师范大学附属赣江新区初级中学,思政课有无数种“打开方式”——
上课形式可能是红色课本剧,也可能是“微长征”;上课地点可能在“红色地标”,也可能在企业车间;上课教师可能是专职思政课教师,也可能是校外专家学者……
拓展育人载体,延伸育人场域,一堂堂有营养、有滋味、有活力的思政“金课”,让学生真心喜爱。其背后,正是全省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积极实践。
红色课本剧: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
“愿以吾辈之青春,捍卫盛世之中华!”舞台中央,意气风发的学生们聚拢在追光灯下,振臂高呼,发出追求真理、燃烧理想的青春之声。舞台下,观众眼泛泪光,掌声真诚而热烈。
近日,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赣江新区初级中学报告厅,一台以五四运动为主线的红色课本剧《破晓》正在上演。
当历史走出课本,当英雄人物在舞台再现,当学生作为主角进入历史,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?
“从最初的背台词到真正赋予角色灵魂,每次排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”初二学生王修齐在剧中饰演傅斯年,为演绎好这个角色,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,他利用课余时间,翻阅傅斯年的履历和相关史料,细抠台词、练习表演。
王修齐告诉记者,每次念出那句“外交失败,国家危矣!”时,“仿佛穿越回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,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青年的责任。”
用演红色课本剧的方式上思政课,对于该校学子来说并不陌生。建校不到两年,该校已创作了多部红色课本剧并进行展演。一个个英雄人物,从书本里走到台前,也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。
“好的思政教育,应当是浸润式的。”该校校长占小华说,10后是伴随社交媒体、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,他们视野广阔、敢于表达自己。让他们参与红色故事挖掘、理解、演绎,讲好革命的故事、英雄的故事,能够更好地把“红色种子”播撒进青少年心中。
“微长征”:行走的思政课
4月3日7时,全校师生集合完毕,徒步向方志敏烈士陵园进发。晨光中,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,映照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庞。
4小时,往返5公里……这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,是体力和耐力的挑战,但整个过程无一人退出,他们用额上的汗水、脚底的水泡,表达对革命先烈最诚挚的敬意。
默哀致敬、敬献鲜花,站在方志敏高大的塑像前,初一学生胡钦文有了不一样的感受:“脚底磨出水泡时,我想到了红军穿草鞋过雪山的艰辛,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。”
有家长专门找到教务处主任李成莲,开心地说:“参加‘微长征’后,孩子变得更懂事,也更自律了。”
在李成莲看来,光在教室里讲烈士故事、讲爱国主义,很难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共情。但让他们参与“微长征”,不用讲道理,他们自己就能感受到,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是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。
用脚步丈量,用心灵思量,用行动传承。如今,学校“微长征”的路,越走越远——
国家公祭日,沿赣江徒步10公里向路人宣传南京大屠杀史实;开启“红色基因传承,强国复兴有我”红色研学,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、南昌舰,深入了解英雄城的英雄史;从儒乐湖畔出发,前往新区企业体验最新科技成果,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……一个个行走的课堂,给学子们打开一扇窗,课本上的“家国情怀”、试卷里的“奋斗精神”,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。
“走出课堂、走出学校,育人的场所变得更广了、育人的素材变得更加丰富了,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了。”李成莲表示。
构建大思政格局,共绘育人同心圆
“你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时,马克思多少岁吗?”“你们知道马克思是哪里人吗?”提问的是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。
话音刚落,同学们纷纷举手,踊跃抢答。
这场以“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”为主题的专题讲座,用生动的讲解、鲜活的细节、精彩的故事,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。
开门办思政。思政课正吸引越来越多“外援”加入——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模范先后走上思政讲台,讲述他们亲历的红色故事,以及江西火热的发展故事。
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该校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,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出发,打造阶梯式红色育人课程——七年级普识课启蒙革命精神,八年级体验课强化体感认知,九年级践行课培养家国情怀,层层递进,系统提升学生红色素养。
不只是课堂,红色育人的场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。
豫章楼内气势恢宏的千里赣江图,图书馆内摆放着红色书籍,宣传栏里展示着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手抄报,红色元素融入校园每一处景每一面墙,润物细无声。
红色诗词诵读、红歌大合唱、红色主题画展、红色亲子影院,抓住学生的关注点、兴奋点,活动形态不断丰盈。
“红色教育不能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去,而是要成为一粒种子,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”在占小华看来,需要做的还有很多,“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红色课程探索、丰富育人载体、强化课程反馈,多管齐下构建起青少年教育‘红色矩阵’,让红色教育更贴近时代、贴近学生。”